新能源工厂智能物流如何构建?

时间: 2023-09-06 17:06:52
作者: 产品中心

  近年来,源于市场的需求,各新能源企业纷纷扩大产线,而这也为智慧物流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在某工厂项目中,希望将自动化立体仓库用于存储及输送,即实现原材料到产线制造、成品下线仓储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该企业在了解和考察了众多物流装备企业之后,最终选择了中集天达物流作为合作伙伴。

  之所以选择中集天达物流,是因为中集天达物流拥有30余年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行业经验,具备了独特的贴近客户的真实需求的解决方案和行业领先的项目管理体系,并成功交付了600多个自动化仓储物流和智能制造项目,截至目前,中集天达物流在新能源行业累计订单金额已经超10亿元人民币,行业经验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这支团队在2022年配合上述新能源企业完成了一个重要项目的提速改造,为彼此的继续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本项目目的,在于生产车间从原材料存储到产线配送、到成品下线储存到出库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为此,中集天达物流部署了自动化立库、AGV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产线原材料收货-出库拣选分发-产线配送、废料包材回收、工装搬运供给、成品下线-打包入库-储存-出库、返修料运送等作业的自动化。

  而且,未解决其原有的流程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中集天达物流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该工厂生产需求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其包装形式有纸箱、胶箱、卡板箱、吸塑盘等,运输载具形式有塑料托盘、母托盘、非标卡板箱托盘、工装架等。这对物流作业的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中集天达物流针对物流规格信息,提出了统一货物尺寸、使用统一输送载具及结构的建议。

  另外,原设计使用的工装架,存在底部结构、生产精度、信息体现形式上不足以满足自动化设备输送的标准。因此,中集天达物流也对工装架提出了设计整改、优化、提高生产管控等多方面建议。据了解,目前有关标准信息已在该项目落地执行。

  过去,该厂房的仓储和配送作业存在很多有纸化、繁复作业的环节。中集天达物流在实现需求的基础上,将相应的业务流程转化为通过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的流程,极大提高业务无纸化程度和人工管理的便捷性,并在实施过程中保留了执行原作业流程的功能,为该企业操作使用的转型提供过渡。

  该项目工厂还存在规划产能高、物流空间小、厂房高度矮等特点。因此中集天达物流针对整厂的产线布局与空间情况,对整厂的物流动线、功能分区进行了重新梳理规划。

  据了解,中集天达物为该客户建设了定制化的三向叉车自动化立库,并采用了AGV等智能物流设备。

  该项目库区净空6.3m、库内立柱较为密集,导致传统堆垛机立库的方案空间利用率很低,且高密集立柱对四向穿梭车立库方案干扰过高,不具备可行性。中集天达物流提出了立体货架+巷道三向叉车AGV的方案,在保证储位量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也避免了土建立柱的干扰。

  该项目最终目标是实现整场物流配送自动化,规划过程中,中集天达物流对项目业务流程进行了拆解分区,对不同分区规划使用不相同类型的AGV,并通过统一输送单元、统一AGV规格,提高物流配送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据介绍,该工厂总成品使用了川字底托盘结构的工装架,但其码垛重量为3t、尺寸规格为W1,350*D2,100*H2,200,常规自动化物流设备难以满足自动作业的需求。中集天达物流针对该工装,对拆垛码垛机、输送线、叉车AGV等进行定制化设计,将成品平库人工堆放作业转化成AGV+码垛输送线体的自动搬运堆垛储存。

  同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PDA、电脑终端、扫码枪、控制面板、电子看板等附属设备,实现了信息的监控、追溯与管理。

  此外,项目配备了中集天达物流自主研发的WMS管理系统及WCS系统,以实现货物的批号、型号、位置、仓储时间、生产时间等信息的记录、存储及管理,并可按照批次实现同型号货物的先进先出出入库策略。

  当然,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中集天达物流秉持当地考验查证,现场沟通的原则,以确认的客户的真实需求与现状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同时进行多方资料对比,分析因素、问题、利弊,并以此推动客户和自身的资源调配,推行方案的可行性与落地准确性;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设备施工、调试等问题,通过现场响应处理,让客户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的根底,和技术优化改善的依据,更加有助于推进方案的优化与落地。

  由于中集天达物流已与该企业有多次合作,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因此中集天达物流的配合度、及时反应以及项目最终完成度,客户对此都十分称赞。首先,中集天达物流在项目实施中实行“里程碑节点式管理”,以精确的时间节点把握关键工程的完成度,使得项目高质量、高速交付;其次,中集天达物流的售后服务团队遍及全国,可实时响应业主要求;最后,中集天达物流不仅是拥有智能仓储的规划与实施能力,对于数字化工厂也有很深的见解,在对接过程中,为该企业未来建立数字化工厂提供了柔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