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光看书名就吓人!这本科普经典深夜必读……

时间: 2023-09-16 19:01:04

  如果,你也曾着迷于蒂姆·波顿诡异荒诞却又幽默温情的黑色经典——《僵尸新娘》,那今天故事,你也一定会深爱。

  那还要告诉你一个更吃惊的冷知识:小到汽车上的方向盘、挡风玻璃、安全带,大到复杂的手术乃至宇宙探索……

  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凡是我们活人能安全操作的事物,可能都是一具具不太会说话的尸体实打实贡献出来的。

  这句结论,就来风靡了全球9年的黑色幽默科普——《罗琦的奇异科学系列:如果尸体会说话》。

  事实上,2003年英文原版出版至今,这本书慢慢的变成了了“尸体”科普领域里的“必读”经典,光是中文版本就有5个,豆瓣均分打到了8.1。

  不管在哪个国家,文化意义上,死者为大,死亡是一件悲伤而严肃的话题,可只要是读过,都会被这本《罗琦的奇异科学系列:如果尸体会说话》逗得不行。

  捧腹,却能传达出严谨的科学知识;重口味,但又颇为清新脱俗,且没有丝毫对尸体的调侃与不敬,是对这本书最中肯的评价。

  写一篇和尸体有关的文章,那没问题;但是,写整整一本书,全是关于死人的,那就在你的人格上插了一面红色的警示旗。

  罗琦的自嘲没有变成现实,反而让我们对人死之后的非凡业绩惊叹不已,谈笑间让人对死亡和尸体的恐惧感都烟消云散。

  借用读者热评来说就是,这本书值得放在深夜的枕边,来缓解一天的疲惫与无趣……

  说实话,翻开《罗琦的奇异科学系列:如果尸体会说话》的第一章,湘科君哪怕是在阳气正盛的大中午,也有点吓到了。

  要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是,细节感还特别足:人头切割位置的伤口有多大,一颗人头有多重,以及不锈钢托盘里接着的,头里流出的各种液体……

  原来,现如今成熟庞大、光鲜亮丽的医美行业,是建立在一颗颗人头上的,希望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不会对整容医生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一窥尸体的重要性——离开了尸体,我们的文明和生命质量究竟会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真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信?我们就来看看手术诞生早期——19世纪,没有尸体的时候,我们的医学进步究竟靠啥。

  在这里,医生与其说是为了救人性命,不如说是把患者当小白鼠来进行医学教学,患者和生命在这里得不到丝毫尊重。

  光一件事就够你受的——没有麻醉。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的手术病人,能够感受到每一刀、每一针、每一次用手指头翻腾的感觉。

  因此,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患者常常要像行刑带一样戴上眼罩,而且无一例外地被死死绑在手术台上,防止他们疼得逃跑。

  而且早期的外科医生,不像如今的医生这样,其实没念过什么书,几乎一直是胡乱折腾。好几个世纪以来,外科医生和理发师傅是同行,干的活儿不外乎是截肢和拔牙。

  1828年12月20日的那期《柳叶刀》,就刊载了最早那些胡作非为的手术案例中的一桩的摘要,讲述一个名叫布兰斯比· 库珀的医生的不称职,他,是大名鼎鼎的解剖学家阿斯特里·库珀爵士的侄儿。

  手术按理来说格外的简单,移除掉一位名叫斯蒂芬·帕拉德的病人的膀胱结石,通常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儿,帕拉德却在手术台上遭罪了一小时。

  “还用到了有槽导子,然后是勺子,以及好几把手术钳。”一位目击者这么回忆。另一个人说这是:“可怕的挤压。”

  用尽一系列的工具和蛮力都不能把石头弄出来之后,病人帕拉德的忍耐力耗尽了。“啊!算了吧!”他祈求,“求你让它待在里头吧!”

  库珀却不肯罢手,医生在手术台上开始咒骂这汉子的会阴那么深。虽然结石最后被取出,但结果却是,病人最后由于感染而死在病床上。

  某个笨手笨脚的纨绔子弟,穿着马甲,打着蝴蝶结,用手在你的尿道里摸索,陷到了手腕子,这就够糟糕的了,雪上加霜的是你还有一群观众。

  如果吃瓜群众只有医学院来的呆瓜那还算好,社死的是,根据1829年的《柳叶刀》描绘的另一次切石手术来判断,这居然还变成了一个有钱人的游览项目:

  半个城市的“外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朋友们,…… 法国的游客和看热闹的,塞满了台子周围的空间。走廊和高层座位上很快就尖叫成一片——‘前头的把帽子摘了。’‘把头低下。’来自剧场各个角落的叫嚷甚嚣尘上”。

  早期医学教学的这种夜总会气氛,始于几个世纪之前声名远播的意大利帕多瓦和博洛尼亚医学院的无座解剖大厅里。

  为了换取一次可能把他们治好也同样会杀了他们的手术—— 移除膀胱结石手术的死亡率是50% —— 穷人绝大多数都是把自己献祭出去当活体练习材料。

  尽管用死人做外科手术比起拿穷人做活体实验,确实进步了不少,但在数百年前,这仍让解剖学陷入了巨大的丑闻之中。

  从16世纪一直到1836年,基于《解剖学法案》,英国为解剖学而合法取得的尸体都来自那些被处决的杀人犯。

  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为医学院的学生开办的私立解剖学校的兴盛,尸体越来越不够用了……

  为了解决为解剖而合法取得尸体的短缺问题,英国和早期美国的解剖学校的指导教师们,把自己折腾进了某种声名狼藉的角落。

  其中最为著名的,主要是因为现了人类的循环系统而名声大噪的外科医生兼解剖学家威廉·哈维。

  18世纪,在苏格兰的一些解剖学校,老师甚至公开鼓励学生偷盗尸体:你可以用尸体交学费,现金就免了。

  上面提到过的帮侄子走后门的,伦敦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兼解剖学家是阿斯特里·库珀爵士。在场面上,他谴责盗尸贼,但私下里,他不仅去找他们,给他们活儿干,还鼓励受雇于他的人去干这件事。

  库珀直言不讳地为人类解剖辩护。“如果他不曾在死人身上操作,他就必定糟蹋活人”是他的名言。

  在实际的解剖活动中,对死者不敬,也一样过分。操作的流程的气氛,完全类似于街头杂耍或者屠宰场。

  关于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解剖室的版画,显示尸体的肠子挂着,像的飘带,被风刮离了台面,头颅在沸腾的锅里载浮载沉,五脏六腑丢在地板上,狗正在吃。

  作曲家赫克特·柏辽兹,1822年在他的《回忆录》里写了一条,他为什么决定从事音乐而放弃学医,解剖室的乱象便是其一。

  解剖学家寻思出了一些别出心裁的处理方法来处理丢弃人肉的问题。一个流传久远的说法,是他们与伦敦的野生动物园的管理员狼狈为奸。

  还有人说,解剖学家把人骨和脂肪煮成“类似于鲸脂的一种东西”,他们用这东西制造蜡烛和肥皂。

  事情就是这样。将近一个世纪,可以解剖的合法尸体短缺,这使得解剖学家成了公民个人的敌人。

  医学、外科手术什么的,自不在话下。还有很多,其实都是尸体在背后默默推动。

  虽然大体说来,死人不是很有才。他们玩不得水球,不会系鞋带,不会炒股。他们不会讲笑话,不会跳舞。但有一件事情,死人擅长:他们颇能对付疼痛。

  最近70多年来,死人帮助活人搞清楚了撞头、顶胸、碎膝和断肠(在车祸中人类遭遇的全部可怕而暴烈的事情)之中人体的抗撞击极限。

  一旦汽车制造商知道颅骨、脊椎或者肩膀能够抗住多大的撞击力,他们就能设计出他们盼望在车祸中不会超过那种冲击力的汽车。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模型能告诉你撞车事故对各种模型人体部位释放的力量有多大,但如果你不知道一个真正的人体部位能承受多大的冲击,这种信息就没有用。

  死人对安全驾驶的最早贡献,是不会割伤脸的挡风玻璃。最早的挡风玻璃是普通的窗户玻璃,那倒是可以挡风;不幸的是,司机在事故中也会割破脸。

  钢化玻璃,是紧随其后的发明,太硬,头撞不破它;但是,令人担心的事情却变成了用头撞坚硬的玻璃导致大脑损伤。

  神经学家知道前额遭到撞击导致的脑震荡,伴随着某些特定的程度的颅骨骨折。你不可能让死人得脑震荡,但你能够检查他颅骨上的裂纹,这也是研究者以前做的事情。

  研究表明,钢化玻璃只要不太厚,就不大可能会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导致脑震荡。如今的挡风玻璃具有更大的弹性;现代人坐在时速30英里的车里,直接撞在墙上,不系安全带,结果没什么好抱怨的。

  很多尸体实验为安全带、气囊、仪表盘衬垫以及隐藏旋钮的政府立法做出了贡献。

  从1987年以来,尸体试验对车辆安全的改善每年挽救了大约8500人的生命。

  每有一具尸体被用来测试三固定点安全带,每年就有61人免于丧命。每有一具尸体用脸部来测试气囊,每年就有147人在迎头相撞的事故中保住了性命。每有一具尸体用头撞击挡风玻璃,每年就救了68条命。

  猪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因为猪与人在器官布局上相似,也因为你能够哄骗猪像人那样坐在汽车里,以便派上用场。

  在最近的若干年,只是在需要能够发挥功能的器官的时候,在尸体无能为力的时候,才一般会用到动物。

  比方说,狒狒曾经遭受猛烈的侧面头部旋转,这是为了研究为什么侧面撞击如此经常地使乘客晕厥。活狗被招来研究大动脉破裂。由于不知道的原因,在试验中很难导致动物尸体的大动脉破裂。

  有一类汽车撞击研究,在其中仍然用到动物,尽管用尸体要准确得多。那就是儿童撞击研究。

  除了儿童数据之外,人体关键部位的钝性撞击耐受极限早就搞出来了;如今尸体主要被用来进行身体外部(脚踝、膝盖、脚、肩膀)的受撞研究。

  这是因为在过去,遭受严重撞击的人,下场是送进太平间。没有人在意一个死人破碎的踝关节。

  现在,因为有气囊,这些人活下来了,我们一定要为这样的事情操心了:他们的脚踝和膝盖受伤了,再也不能正常走路了。这是如今的一种主要的残障。

  除此之外,捐献出来的尸体还被用作枪弹、乃至炸药的实验品,这样的镜头通常在一些Discovery的汽车车祸分析、案件分析的节目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但镜头中的通常是模拟人身的假人。

  假人好、还是尸体好,根据多方面的讨论,《罗琦的奇异科学系列:如果尸体会说话》结论是:真人才是最好,真人的肺里才有真的空气,真人的血管才会有压力。

  尸体的用途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比如,在纯粹自然状态下腐烂的尸体还被用作警方的实验品,能得出真实而详尽的资料,有助于破获抛尸案件。

  死亡不见得乏味。尸体有其他的方式来打发自己的日子。掺和一把科学,在艺术展上露露脸,或者给一棵树当肥料。

  这本书写的不是正在死的那种死,而是已经死了的状况,是无名无姓、不公开的死。

  我见过的尸体并不叫人压抑,不叫人撕心裂肺,也不叫人反感。它们看上去蛮可爱,心思也善良,有时候还悲伤,偶尔也逗乐。

  有人身前的贡献早被人遗忘,身后事迹却在书页和刊物中永垂不朽。人死之后也会有非凡业绩。我们从同伴的尸体身上,拯救了自己。

  扫码加入当当云阅读共读群,与优秀的小伙伴一起读书交流,分享心得~还可参与社群共读送悦读卡,每日免费领好书和社群1元抢等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浙江义乌,一男子参加同学聚会,众人得知一女同学月薪2000后,班长组织大伙捐款给她

  BYD版“帕拉梅拉”,续航1300公里,媲美奥迪A6,仅售17.98万

  艺术狂想:欢迎来到Mr Doodle的世界 涂鸦先生首次现身澳门勾描爱的密语

  虽然3nm,但是挤牙膏?A17 Pro跑分出炉:CPU多核仅提升3.6%

  艺术狂想:欢迎来到Mr Doodle的世界 涂鸦先生首次现身澳门勾描爱的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