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查看分类

博物院丨汉镂孔云纹铜染炉:一只单人小火锅

时间: 2024-04-09 08:29:46
作者: 新闻动态

  火锅的前史源源不绝,而关于火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火锅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和那时分人们用的陶罐与鼎有关;另一种说规律提出火锅来源于西汉,其时所用的铜锅被称为“斗”。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标明火锅至少在汉朝时期就已然显现了。

  说起火锅的前史离不开染器及温食器。汉镂孔云纹铜染炉便是一件典型的汉代青铜温食器。它长17厘米,宽10厘米,高11.3厘米,底长8.7厘米,整个炉体为长方形,却下小上大,像个台阶。两个镂空的炉体围栏呈弧形,用以支撑耳杯。炉体四周、底器等部位均有小孔,形状纷歧。坐落四周的小孔可在烧炭时引进空气助燃,底部的孔用来漏灰,而炉底一侧正中的方形孔则用来刺进器柄。但本文这件铜纹染炉并不是一件完好的染器——缺少耳杯、托盘以及器柄。

  现在,人们食用火锅时会调配各种蘸料,而古代最早的边调配佐料边吃东西的办法叫做染食。染器便是最早用来盛放蘸料的器物,又称染炉。但也有学者将染器分为染炉和染杯两部分。除了根本意思,“染”也会指代古代常用的蘸料豆豉——不仅能调味,亦可入药。

  染炉自身也归于一种温食器,自带加热成效。一套完好的染炉一般包含三个部分:耳杯,用于盛放酱料(豉酱);炉体,用以寄存炭火;浅盘(托盘),用来接受炭灰等杂物。依照现在的话来说,染器就等于一个古代版的单人小火锅。幻想一下,汉代的官员巨贾和家人朋友一同聚餐时,一人抱着一个染炉吃火锅的场景。是否让你想起了去吃呷哺呷哺的日子?

  染食的详细办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论题,然后也牵扯到了染器的详细用处。文物专家孙机以为,古人食肉无往而不染,因而不需要再用其他酱料蘸着吃了,然后以为染器应是濡食用的东西,即把煮熟的食材从锅或许鼎中捞出来并放在染器中继续加热。

  而河南博物院研讨部馆员向祎和张晓蔚指出,染杯的规划很合适盛放豉汁,故而染器的最大的效果是盛放蘸料。炉体的效果主要是给豉汁加温以合作蘸食,而非给夹出来的食物保温。

  还有学者觉得染器是给酒加温的“温酒器”。但是依据试验,这样的继续加温很简单把酒点着,至少会下降其甘旨程度。故而染器不可能是温酒器。

  染器在东汉后逐步退出了前史舞台,而染食、濡食之类的办法通过进化和演化形成了瀹食,并开展成后世的蘸食以及涮食——也便是人们现在吃火锅的常用办法。染器尽管远去,但其在火锅的开展史中却有无足轻重的位置。